《劇烈加速度》
時間:2014/09/13 – 2015/01/04
地點:北美館1、2、3樓
由法籍策展人尼可拉.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所擔綱策劃的2014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將於103年9月13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展,並於9月12日舉行開幕晚會。本屆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尼可拉.布西歐挪用了科學界對於本世紀人類活動劇烈改變地球生物樣貌的現象,所提出的一種新地質紀元假說──「人類世(anthropocene)」,藉此來檢視當代藝術如何定義與表現我們的世界?探索在人類與動(植)物、機器、產物與物件之間的鏈結、移枝或交配。
Mika Rottenberg – Bowls Balls Souls Holes , 2014
對於如此一個新的課題,「2014台北雙年展」預計將有51個參展藝術家或團隊,以一個「個展」的概念取代單一作品的展示,展覽內容及表現涵蓋不同形式及媒材,如物件、裝置、影像、聲音、繪畫及攝影等,更加完整地彰顯出作品的意義。同時,為了回應與接受此一擴及全人類的龐大議題,來自亞洲、非洲、美洲及歐洲等地的藝術家將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個多元並置或錯置的世界。其中將有20件為「2014台北雙年展」所量身製作的作品,包括10位台灣藝術家也將透過在地與全球的雙重視角,為展覽主題提供一條思考的路徑。
Hu Xiaoyuan – Bug’s handwriting , 2012
Haegue Yang – Female Natives & Medicine Men , 2010
Josephine Meckseper – Bright Bay Cars/Gratis , 2013
《Practicing Live ─余政達個展》
時間:2014/08/2 – 2014/09/21
地點:北美館地下樓E展區
錄像藝術家余政達2014年新作「Practicing LIVE」邀請7位視覺藝術圈的專業工作者,包括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海鳴、日本蒐藏家宮津大輔、其玟畫廊負責人黃其玟、獨立策展人呂岱如、藝術家邵樂人、藝評人黃建宏及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教授基‧哈莫斯參與演出,以舞台劇排練演出的形式,透過四機同步拍攝,進行一場猶如實鏡秀的影像編排敘事。「Practicing LIVE」劇本描述一個普通的家庭,在老父親生日當天全家齊聚一堂,在平凡日常的對話中,因每位成員皆在藝術圈工作,彼此工作上的交集以及親情關係的拉扯,牽引出藝術圈埋藏已久的現實。
《城市幽靈─劉芸怡個展》
時間:2014/08/2 – 2014/09/21
地點:北美館地下樓F展區
新生代旅德藝術家劉芸怡,2005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10年獲德國 Burg Giebichenstein 藝術學院碩士學位,並持續於2014年獲得Burg Giebichenstein藝術學院藝術家最高文憑「大師班(Meisterschülerin)」。此次個展展出藝術家留德,於土耳其伊斯坦堡及臺北駐村期間,拍攝不同城市及歷史文化中即將被拆除再造的建築,再以數位攝影進行重製拼貼的攝影作品。藝術家藉由多角度及不同時間點的拍攝取景及影像重製,將原本逐漸崩壞破敗的建築空間,在創作中轉換為一個召喚回憶、潛意識和歷史記憶的入口。
《禮物》
時間:2014/04/04 – 2014/09/14
地點:北美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簡稱為兒藝中心)於103年4月4日正式成立為臺北市第一座官方設置的兒童藝術教育專屬空間,配合啟用,北美館特別企劃以《禮物》(The Gift)作為開幕展覽及各項相關教育活動、宣傳活動之主題。《禮物》展傳達的是有關「領受」與「傳遞」的概念。藝術家領受來自上天的天賦與靈感,觀者則領受來自藝術作品的喜悅及啟發;藝術家透過創作傳遞概念與想法;觀者則透過作品傳遞感動與體驗。《禮物》展由4組作品構成,分別是《我的寶貝禮物》、《打包》、《時間支票》、及《以禮物之名》。
《以禮物之名:藝術家的庫拉圈》
陳界仁《蚊帳與彈簧床》
時間:2014.08.05-08.24
我小弟是摩托車快遞員,弟媳在餐廳當按時計酬的服務生,他們的三個女兒,分別就讀小學四年級、一年級和幼稚園小班。他們生活中的困擾之一是:學校放暑假時,怎麼照顧三個小孩?最後只好把她們送到不同的安親班。
床,是小孩最早的遊戲場所,蚊帳則把床變成類似劇場的空間。《蚊帳與彈簧床》是我帶六歲的兒子與他的堂姊妹們,一起遊玩的過程紀錄。第一個部份是記錄他們在床上遊戲、爭吵、合好的生活照。第二個部份是帶他們去遊樂場後,他們憑記憶畫下遊玩過程的圖畫。之後,我再把這些圖畫和生活照,作成可循環觀看的手動捲軸與電動捲軸器。
捲軸的靈感來自我小學時,自己動手做來向弟弟們說故事的玩具。而最早使用捲軸畫說故事的方法,可能為佛教的解經者與俗講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