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石油城市:城市未來的歷史》

POST-OIL CITY:THE HISTORY OF THE CITY’S FUTURE

《後石油城市:城市未來的歷史》_展場一景_07

  • 展期:2015年5月16日至2015年8月16日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3C展覽室
  •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9:30—17:30,每週六延長開放至夜間20:30

當全球過半數人口聚居於城市之際,氣候變遷對都市生活造成的影響已不容忽視。北美館5月新開幕展覽《後石油城市:城市未來的歷史》呈現亞洲、非洲,以及美洲各地因應快速都市化及環境生態改變所提出的創新方案。本展由德國具學術權威的建築專業雜誌ARCH+所策劃,聚焦能源、城市與人類生活之交互關係,探討當人類主要能源需求從化石燃料逐漸過渡到再生能源時,將對都市規劃過程與城市本身造成何種影響?而再生能源的使用又將如何影響都市新陳代謝以及關於永續性與機動性的政治活動與討論。

策展人Thilo Fuchs 5年前和ARCH+雜誌合作策畫此檔展覽,他在開幕典禮中提到:「自60-70年代開始,城市發展、永續環境及再生能源等議題,持續地被人們關注及討論。很多當時的城市規劃提案看起來像烏托邦的想像,但隨著科技進步,逐漸地被落實並得以改善人們的生活。雖然這些提案未能完全實現,但就如展覽副標題「城市未來的歷史」所言,城市的未來歷史與更美好的生活將由今日的奠基持續往前推進。」

展覽以永續性(Sustainability)交通運輸(Urban Transit)都市系統(Urban Systems)三個議題為主軸,展出包括來自臺灣、德國、杜拜等不同國家建築師對於永續城市可能之未來設計案共16件,以及3件與此議題相關的歷史圖表,藉由建築師對於後石油城市與人類未來的想像,思考「城市之未來(city’s future)」的歷史。

《後石油城市:城市未來的歷史》_展場一景_03

在永續性(Sustainability)議題下,2013年於杜拜酋長國執行的Xeritown節水造鎮計畫依照當地氣候風況、建物遮蔽率及沙漠風土等生態特性及人文景觀,以低科技途徑減低人為介入,沿著沙漠熱風走向設計流線形建物,建物設施結合太陽能板吸收能源等,將建設與開發集中於無植被地區,並淨化廢水作為灌溉水源,一方面維持沙漠原有自然景觀,也創造宜人的城鎮氣候,與整體能源策略相結合。

在交通運輸(Urban Transit)議題中,個人化捷運系統(Personal Rapid Transit) 探討美國、德國及法國的城市個人化捷運系統原型及發展歷史;庫里提巴(Curitiba)為1965年為因應巴西南方都市庫里提巴(Curitiba)在持續工業化下人口遽增所衍生的交通運輸及都市居住等問題,所執行的快捷公共運輸網計畫,以及隨之形成的居住區規劃。城市當局將建物集中於主要道路沿線分布,利用快捷公車運輸線與區域公車運輸線轉運站疏散人車流量,並依載客量區分大/中/小型公車,乘客可在大型公車轉運站終點轉乘小型的直達公車前往郊區。管狀造型的公車站同時提供快速且無障礙的搭乘體驗,完善其作為「地上地鐵系統」的規劃設定。

在都市系統 (Urban Systems)的討論中,台灣海峽培育計畫(Taiwan Strait Incubator)由CHORA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事務所、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系、SCS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及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等共同設想提出,將台中市與中國廈門市視為集體都市系統,在這兩座城市建立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提升中心,以因應氣候變遷,並藉此提醒兩地居民在環境保護層面的共同責任。

展覽其他計劃案如衣索比亞的新能源永續城計畫、紐約高線公園的生態景觀改造,以及以色列電動車電池更換站網絡,Raoul Bunschoten與位於倫敦的頂尖都市設計建築事務所CHORA正齊心戮力的數項互動計畫等,都展示了結合理性與創新的都市環境永續發展計畫。《後石油城市:城市未來的歷史》既涉及過去,亦關乎未來,正如展覽副標「城市未來的歷史」所示,對於未來的各種願景事實上均奠基於過去的遠見。如今,都市規劃者必須回顧並調整這些概念,藉以面對氣候變遷、化石燃料供應短缺、經濟衰退,以及全球系統性危機所帶來的各種挑戰。

  • 開幕典禮嘉賓合照

展覽相關講座將陸續公布於北美館官網:http://www.tfam.museum/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