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與情意的纏鬥:李德》
The Struggle between Space and Sentiment: Read Lee
展期:2011.07.09-2011.09.25
展場:北美館二樓
週二至週日09:30至17:30、每週六延長開放至20:30
全票:30元。未滿18歲以下以及滿65歲以上之觀眾免票參觀。
李德(1921-2010),台灣戰後重要的前輩藝術家暨美術教育家,2010年11月7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年90歲。1921年出生於江蘇省,於1948年來到台灣,1956年跟隨陳德旺習畫,為藝術家陳德旺唯一入室弟子。從事美術教育近半世紀,成立亦超過40年的一廬畫學會,在老師李德的親身指導,廣納文哲學術思想,培育無數學子,同時也影響啟發許多思想前進的後起之秀。
《空間與情意的纏鬥:李德》完整呈現藝術家的一生藝術創作與轉折,從表面的寫實邁向本質的真實之創作歷程,將展出87件素描、83件油畫、12件水彩,共182幅作品;展場動線主要依年代區分各時期的畫風轉變,現場並闢設放映室,播放李德生平及美術教育之紀錄影片,影片內容剪輯自許多學生熱心提供的珍貴影像,放映室裝置仿李德家中場景、以畫布為屏幕投影,觀眾在欣賞畫作之餘,更將深入認識李德創作精微奧妙、詩意表現、對藝術熱忱與獨到見解。本展的實現感謝各美術機構的慷慨借件、家屬的全力支持,以及跟隨老師的學生們時間與心力的無私付出,期望藉展覽的呈現將李德之文人風采與藝術成就重現觀眾眼前。李德之子李太楓在展覽記者會上提及其父親從點、線、面的交會,在混沌之中找出新的脈絡,之後又以不同過去的「線」的表現,陳述不容易呈現的事實,為此他認為本展的特點即在以豐富的內容表現他父親在創作上的修練過程。
李德,1921年出生於江蘇省一個詩、文、書、畫、古器物與京劇繚繞的書香世家,孕育其豐沛的中國人文藝術涵養。1937年爆發中日戰爭,李德成為流亡學生到了四川,1945年自重慶大學畢業,1948年來到台灣。李德與同時期推動現代繪畫運動的「五月畫會」、「東方畫會」不同的是,他並非藝術科班出身,卻深刻愛好文學與藝術。他在1956年跟隨前輩畫家陳德旺(1910-1984)習畫,成為他唯一的入室弟子,在長達8年(1956-1964)的學習歷程中,開啟李德終其一生對空間的探索。
創作對李德而言,是「人」、「天」(自然)與「歷史」,一場無止境的對話,從其中展現出淬煉學術、提撕生命的過程。展覽作品分佈依藝術家創作風格的轉換,分為4個時期:「1956─1972自然之真實」、「1972─1979 古典與浪漫」、「1980─1989形神兼具」與「1989─2010我在我之外」等。
在經過掌握物象實體的階段,李德自1973年以後畫風進入「抽象」的過程,以奔放的筆觸與厚重的顏料層層堆疊出豐富的肌理,並喜好以詩句題名,如:〈化作幽光入西海〉(The River Knows my Secret),直至1980年止,這段時期可謂李德的「浪漫時期」。1983年以後,李德回歸對「點」的探索,以及中國水墨畫「皴法」的研究。他曾解釋「形、神兼具」的概念是,形也要有,神也要有,有形也要有精神。形,在國畫中就是自然形像,神就是筆墨,自然形象加上好的筆墨,才能入神。筆墨是對空間的瞭解與掌控,形如果有這筆墨觀念來掌控的話,那麼形神就兼具了。在1989年李德創作晚期《空相》系列之前,李德以充滿力道的筆觸、點與線,描繪勾勒具有豐厚層次的心底風光與意象。
1989年某日李德自潛意中浮現畫室及其中模特兒的意象,以此創作23幅《空相》系列作品。他曾解釋「空相」是存有實在的「空」間形「相」;是變幻無常的人間「空相」;是真「空」妙有的莊嚴法「相」。畫風由厚重沈鬱轉為清明、開闊,「點」也更為精緻,與色彩融合為一,達至感情與理性的平衡。
李德的素描作品以簡約的筆觸及線條,生動勾勒出人體結構與以及空間層次,是對物象及其所存在的空間,整體全盤考量的結果。李德曾說:「塞尚是從『空間』走向『自然』。我是自『自然』走向『空間』。」情意是「滿腹感情,千千萬萬個意象」。體悟到藝術創作不僅是技巧的摹擬,而是需與生命、人生相連結,通過對事物本質的領悟,在苦心精鍊、推敲架構的空間中,讓情意在不經意的、原創的情況中自然流露而出,就是繪畫至高的境界。
圖01:折翼/油畫/59.5 x 138cm/1979
圖02:李德之子李太楓觀賞父親畫作。
圖03:自畫像/油畫/91 x 65cm/1966